2.化粪池设计规范是怎样
3.化粪池距离建筑物净距不宜小于多少米?
4.化粪池污水排到哪里
5.距离居民区多少范围内不能建污水处理站(化粪池)
医疗废水处理技术规范
目前各大医院并没有对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医疗废水进行合理处置,忽略了废水中病毒传染可能导致的水污染恶性事件,因此医疗废水处理非常重要。那么医疗废水处理技术规范有哪些呢?接下来倍领安全网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第1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止医院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配合国家推进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医院性质、规模和污水排放去向,并兼顾各地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供卫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参考。
1.2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1.2.2 本指南内容包括医院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1.2.3 本指南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根据年5月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年7月日国务院批准 年7月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号发布)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号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 -(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CECS:
G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正在制定的《医院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和定义
1.4.1 医院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指南所指综合医院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
1.4.2 医院污水
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
1.4.3 污泥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化粪池污泥。
1.4.4 废气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1.5 医院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1.5.1 医院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等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排水。不同部门科室产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放射性废水等。而且不同性质医院产生的污水也有很大不同。医院污水较一般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复杂。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
1.5.2 医院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
1.5.3 医院污水中含有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有毒、有害物质。
1.5.4 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污水含有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等,部分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有长远影响。
1.5.5 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1.6 医院污水处理原则
1.6.1 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1.6.2 减量化原则。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严禁将医院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排入下水道。
1.6.3 就地处理原则。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必须就地处理。
1.6.4 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医院性质、规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区差异对医院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
1.6.5 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考虑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污水达标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1.6.6 生态安全原则。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第2章 医院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2.1 医院污水的收集
2.1.1 医院病区与非病区污水应分流,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污水和污物,不得将医院产生污物随意弃置排入污水系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医院,在设计时应将可能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开,现有医院应尽可能将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
2.1.2 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应设专用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排泄物,必须按我国卫生防疫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处置或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不设化粪池的医院应将经过消毒的排泄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2.1.3 医院的各种特殊排水,如含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等应单独收集,分别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1.4 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
2.2 医院污水排放量
2.2.1 医院污水排放量
1、新建医院
新建医院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质[]4号进行取值设计,做到清污分流,节约用水。
2、现有医院
1)污水排放量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1) 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或床以上医院:平均日污水量为~L/床.d,kd=2.0~2.2,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 一般设备的中型医院或~床医院:平均污水量为~L/床.d,kd=2.2~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3) 小型医院(床以下):平均污水量为~L/床.d,kd=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2.2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分类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以床位数分为、、、、、、、、、、及以上等。
2.3 医院污水水质
2.3.1 新建医院
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污量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BOD5:-g/床.d,CODcr:~g/床.d,悬浮物:~g/床.d;
根据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出量和2.2.1中水量计算新建医院的设计水质。
2.3.2 现有医院
1) 污水水质应以实测数据为准;
2) 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
2.4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2.4.1 现有标准
现在执行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将医院污水按其受纳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等规定了相应的粪大肠杆菌群数和余氯标准,对COD、SS等理化指标无特别要求,只需达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其他排污单位标准,且只给出余氯下限而无上限。
根据现行标准,现有医院污水处理工艺级别低,主要存在(1) 悬浮物浓度高,影响消毒效果;(2)水质波动大,消毒剂投加量难以控制;(3) 消毒副产物产生量大,影响生态环境的安全;(4)余氯标准无上限,过多余氯危害生态安全等问题。
2.4.2 新标准
为了加强对医院污水污物的控制和实施新的环境标准体系,国家已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编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新标准对医院产生的污水、废气和污泥进行了全面控制,在强调对含病原体污水的消毒效果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安全。
2、在生物指标上,新标准对排入下水道与排入水体的医院污水提出不同要求。新标准严格区分医院性质,同时根据污水去向分为两个等级,并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提出严格的控制各级指标。
3、新标准考虑了消毒效果和生态安全性问题,针对不同性质医院及污水去向对消毒时间和余氯量均作了明确规定,严格了余氯标准的上限。
4、在理化指标方面,对排入地表水体的医院污水和传染病医院污水的COD、BOD5、SS、动植物油、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都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增强污水处理系统的抗风险性。考虑氨氮也消耗消毒剂,对氨氮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第3章、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3.1 工艺选择原则
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和处理污水排放去向,进行工艺选择。根据1.4.1中医院分类,分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医院污水处理后排放去向分为排入自然水体和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 医院污水处理所用工艺必须确保处理出水达标,主要采用的三种工艺有: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
工艺选择原则为:
3.1.1 传染病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并需进行预消毒处理。
3.1.2 处理出水排入自然水体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
3.1.3 处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设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推荐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
3.1.4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3.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
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应加强其处理效果,提高SS的去除率,减少消毒剂用量。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3.2.1 工艺流程
1、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尽可能地提高处理效果,以达到医院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2、一级强化处理
对于综合医院(不带传染病房)污水处理可采用“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医院污水经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沉淀池出水进入接触池进行消毒,接触池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3.2.2 工艺特点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可将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去除,提高后续深化消毒的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其中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费用。
3.2.3 适用范围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适用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
3.3 二级处理工艺
3.3.1 工艺流程说明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医院污水通过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好氧池进行生物处理,好氧池出水进入接触池消毒,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生化处理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和粪便宜分别收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预消毒池进行消毒处理后进入调节池,病人的粪便应先独立消毒后,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或单独处理(如虚线所示)。各构筑物须在密闭的环境中运行,通过统一的通风系统进行换气,废气通过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
3.3.2 工艺特点
好氧生化处理单元去除CODcr、BOD5等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可选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和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如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采用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可以降低悬浮物浓度,有利于后续消毒。
3.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3.4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3.4.1 工艺流程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沼气净化池分为固液分离区、厌氧滤池和沉淀过滤区。三区的主要功能分别为去除悬浮固体,吸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进一步去除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沉淀和过滤单元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保证出水质量。所产生沼气根据气量大小作不同的处理,当1m3污泥制取沼气达m3以上时,收集利用;当1m3污泥制取沼气不足m3时,收集燃烧处理。
3.4.2 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3.4.3 适用范围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第4章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废气也要进行处理。
4.1 预处理
医院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4.1.1 化粪池
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化粪池主要有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
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的原理是通过沉淀的作用先将有机固体污染物截留,然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处理效率优于普通化粪池。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医疗废水处理技术规范的知识,希望可以对感兴趣的您有帮助,倍领安全网关于医疗废水处理等这方面的常识正在更新当中,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持续关注哦。
化粪池设计规范是怎样
化粪池前排管长度并非固定,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 坡度:确保管道设计符合适宜的坡度要求,通常不小于0.的坡度;
2. 管径:选择适当的管径以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流向化粪池。
总的设计原则是,管道应能将污水顺利输送至化粪池,同时不需过度关注臭气问题。对于居住小区,环保局规定,在距离污水处理厂5公里以内的建筑通常无需设置化粪池,可直接排入市政管网,这一规定实际上限制了化粪池前管道的长度。
在实际工程中,若按照居住小区设计规范采用7%的坡度可能会过大。应根据具体工程现状调整坡度,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管径。
化粪池前污水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以确保化粪池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化粪池位置时,应综合考虑地形高差和总体布局等因素,力求各支线长度平衡。如有必要,可将化粪池容量拆分,虽会增加成本,但能避免因管道过长导致的固液分离和堵塞问题。通常情况下,建议使用水力特性良好的塑料管材,并将化粪池前的污水管长度控制在米以内。
为防止粪液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环境,化粪池(贮粪池)的四壁和池底应进行防水处理,池盖必须坚固(特别是可能承受车辆压力的位置)、严密合缝。检查井和吸粪口不宜设置在低洼地带,以防雨水渗入。化粪池(贮粪池)应设置在人们不经常活动和停留的地方,并应远离地下取水构筑物。
在选择化粪池容积时,应根据使用人数和清掏周期来确定合适的容积。简单来说,选择2.3型号的化粪池即可满足需求。
参考资料:
化粪池距离建筑物净距不宜小于多少米?
化粪池距离建筑物净距不宜小于5米,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第3.8.1条规定。同时,化粪池距离地下取水构筑物应不小于米,以确保水源的安全。在选择化粪池的位置时,还应考虑便于清掏的便利性。
化粪池是一种处理粪便并过滤沉淀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固态物质在池底分解,而上层的水态物质则通过管道排出,有效防止了管道的堵塞,并为固态物质(如粪便等垃圾)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水解。
化粪池,又称污水处理构筑物,主要用于生活污水的初级处理,通过沉淀和厌氧消化来处理污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化粪池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砖砌结构,另一种是现代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已实现商品化,现场安装只需按规范组装即可。
对于新建住宅,若已接入自来水,建议将厕所等卫生设施设置在室内,以便于冲洗和使用。而对于老式住宅或尚未接入自来水的地区,则建议将厕所建在院内,并考虑夏季主导风向,将厕所建在住房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同时避免靠近水源和厨房,确保使用和粪便清运的方便。
化粪池的作用不仅限于保障生活社区的环境卫生,防止生活污水和污染物扩散,还包括在厌氧环境中杀灭蚊蝇虫卵,以及临时储存污泥并进行厌氧腐化,从而将有机污泥转化为可作为农用肥料的小分子有机物。此外,化粪池还起到了生活污水一级处理的作用,通过沉淀杂质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后续的污水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化粪池污水排到哪里
化粪池的污水通常会被排到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化粪池是建筑物或生活区用于初步处理污水的一种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沉淀和厌氧发酵,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质。然而,化粪池并不能完全处理污水中的所有污染物,因此,经过化粪池初步处理的污水需要进一步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污水处理厂会对接收的污水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通过这些处理过程,污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有效去除,水质得到显著提升,达到排放标准后,才会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如河流、湖泊或海洋。
此外,有些地区可能会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即在化粪池后就近进行更高级别的处理,而不是集中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这种方式在偏远地区或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更为常见。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确保排放的污水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化粪池的污水在处理后会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被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或者直接在就近地点进行更高级别的处理,以确保污水在排放前达到环保标准。
距离居民区多少范围内不能建污水处理站(化粪池)
污水处理站的位置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其运行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化粪池与建筑物基础的距离一般要求不少于5米,尽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会达到这一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实现。
在选择污水处理站的具体位置时,必须遵循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要求。具体而言,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污水处理站应设在城镇水体的下游,以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处理后的出水应便于回用和安全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污泥的集中处理和处置也应便于进行,以确保污水处理站的高效运行。
同时,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还应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例如,站址应位于城镇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减少恶臭气体对居民区的影响。此外,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还应具备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行稳定。同时,拆迁和占地应尽可能减少,以降低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此外,站址的地形不应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其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的防洪标准,以确保污水处理站的安全运行。同时,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还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以确保雨水不会对污水处理设施造成影响。
最后,为了确保污水处理站的正常运行,其建设还应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以保障施工和运营所需的物资供应和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