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榆河、通惠河与北运河的位置关系?
3.温榆河的基本简介
4.谁能介绍一下北京海淀区清河的历史?
5.温榆河二期古城村拆迁吗
北京的绿色生态走廊在哪里
春枝摇曳掩映之中红瓦顶,柳绿花香温榆河畔。这里的小店招牌几乎没有中文,斜阳下的咖啡馆坐着悠闲的客人,金发碧眼的妈妈怀抱婴儿,静谧的林阴大道偶有飙摩托车呼啸冲过。绿色走廊的国际村 温榆河的朝阳段植树造林已有多亩,有油松、杨树、白蜡等各种树木。去年,水利部门在温榆河沿线大规模营造湿地群,栽种各类水生植物,荷花、芦苇、蒲草、水葱、野慈姑、水葫芦、浮萍等多种,成为本市最大的人工湿地景观。温榆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不时有白鹭“优雅”掠过,翠鸟、八哥、柳莺、黑斑啄木鸟也在此筑巢定居。还有群群野鸭浮在水面。温榆河沿线湿地面积还在扩大。 十年前,顺义区天竺、后沙峪两镇所处的温榆河沿岸还是一片沙坑、鱼塘和荒滩。十年后,这里已是优雅别致的别墅区,变成“水清、岸绿、部分通航和最适宜人居的绿色走廊”。目前温榆河两岸已有个度假区、水上乐园,大量外销客户把这里变成了国际村,形成独具特色和人文环境的新区。 进入新世纪,北京市启动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重要工程。工程用4年时间,仅河道治理工程就投资亿元。温榆河水源较为丰沛,具备形成绿色生态景观河道的条件。建成后的温榆河景区自北向南将依次形成3段各具特色的区域。上段有白各庄、郑各庄等几处湖泊,水面宽阔,与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古迹连片。中段有首都国际机场。下段东临通州,西接朝阳区,南通京杭大运河。形成约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走廊。 古代漕运河道 温榆河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一条天然河道,位于潞河上游,属海河水系,至通州北关闸为止,全长约公里。温榆河的源头自延庆“居庸界”,温榆河原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辽代改为温榆河。此外,西山诸泉也汇入温榆河,古人称之为“百泉水”。 东汉初期,漕运军饷粮船从潞河装载起航,沿温榆河溯流而上,运至昌平,然后转为陆运,经南口,出居庸关,西行约公里,直达沮阳城(今河北省怀来县),或用牛、驴驮运,穿越山谷,运往宣化、大同等地。这是温榆河漕运最早的历史记录。 京城北移借支流 北京建都后,城址向北迁移,目的是为了解决皇家园林湖泊与京师通漕河道的水源问题,而惟有温榆河水可资利用。元、明两代在设计、规划都城时,将温榆河支渠高梁河圈入城内。 温榆河流域几乎到处都有历史遗迹与遗址。如居庸关至南口的过街塔,百望山下有深不可测的“玉斗潭”。温榆河是辽、金及元、明、清五个朝代帝王“北巡”的必经之路,一路上留有诸多“行宫”、“驿馆”与“驿站”,昌平又名榆河驿,或称昌平驿。当时,昌平东南有“海子”,“水燠如沸”,叫新汤泉,泉水四季常温。
温榆河、通惠河与北运河的位置关系?
大运河(Grand Canal)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年始凿,至公元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从周至隋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型),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万石,逐淅增大到万石,最高达万石(约合今 .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县中砾镇,转陆运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年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再溯白河至通县。~年,元朝从今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运河建成后,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万石。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 里的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年和~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里,使原经沛县、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年,在黄河东侧,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船的载重量为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漕运量约万石。
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均未付诸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年和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万亩农田和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余万吨,年货运量达万吨。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
/browse/
温榆河的基本简介
温榆河的开发利用,始于汉代。因此,它的名称最早正式见于《汉书·地理志》与汉代桑钦编撰的《水经》。至北魏时,籍属琢郡的郦道元作《水经注》,第一次对温余水源流与其各大支派,进行了周密详实的考察论证,不仅被后世学者引为依据,而且引起统治者的极大关注。从此之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古代文献中有关开发利用温榆河的记载,便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很早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定居在温榆河流域。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汇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唐尧虞舜之时,都曾定都幽都。幽都地处太行山脉之阳,有“帝都之山”、“幽都之山”与“燕山”等名山。那个时候,温榆河流域属于幽州,为“帝都”之区。《山海经》称“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马”。湡、浴二字,古音相近。或许湡水即为浴水。由于年代久远,更何况当时尚无文字记载,此语已无从考究。此外还有一说,即万里长城筑成后,秦始皇东巡,路经“关山”一带地方,称此河为“清夷水”。这一说法虽不见于正史,但却似乎有所依据。然而,温榆河首次载于史册之初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
温榆河的源头,分为正源、重源与别源。
发源于“关山”诸泉之水,汇为一流,南流至军都关即“居庸故关”下入口,称关沟水,是谓正源。位于北京西面的太行山脉诸山,通称西山。关沟水缘西山东麓南流,至居庸关“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所谓“下口”,是指南口而言。水流自南口折西东流,“潜伏十许里”,又从地中涌出,“重源潜发,积而为潭,名温余潭”,是谓重源。泉水温热,寒冬不冰。温余水即由此得名。温榆河正源的源头,出自今北京市延庆县南境“居庸界”山诸泉。
具体些说,温余潭水东流,左有源出翠屏山诸泉之水,自翠屏山口即德胜口南流,绕经明陵注之;折而东南流,经双塔店,源出孟村一亩泉之塔界水,与源出四家庄诸泉之水,皆东流注之,名北沙河;自双塔店以下一段河道,又名双塔河。其水东南流,至丰瞻(亦作“丰善”)村,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南流经芹城,称芹城水”,但芹城已无从查考,疑似流经昌平故城西之昌平水,明清史书地志亦作易京水,源出西山神头岭丁蓼泉,称丁蓼水;其水“东南流经郁山西,谓之易荆水”;易荆水东流,左纳源出虎谷山虎眼泉之水;又东流经沙河镇南,源出白浮、瓮山之水,与源出孤山之水,汇为一流,东南流注之;折而东南流,至沙河镇东南三岔口,与北沙河、东沙河合流之水交会,称温榆河。
温榆河中游通称沙河,自昌平流入顺义县西南境,俗称西河;东南流经天柱村;又东南流十余里经苇沟村;村东临温榆河渡,渡南有战国齐长城遗迹;流至到东南与通州交界处,与潮白河交会,入通州境;流至州城北关闸,即以北间为分界线,以上河道统称之为温榆河,以下河道因为汉代始于其地置“路县”,遂名之为潞河。明清时期,潞河变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运河。其水东南流经香河、武清二县,至天津丁字沽,与卫河即南运河合流,东入海河,由直沽注于海。
温榆河的别源,为数甚多,主要出自西山诸泉,其次出自北山诸泉。这是温榆河在水源上最突出的一大特点。传说古人称之为“百泉水”,是很有道理的。其别源诸泉之水,分别汇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即: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一支注入正源径流,称北沙河,又称双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称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 温榆河古称温余水,因干流北侧有汤山一带温泉水汇入,且水量较大而得名,辽代始称温榆河。
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燕山南麓的昌平、延庆、海淀一带山区,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三条支流在昌平区沙河镇汇聚成温榆河干流,沿途依次汇入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等支流。温榆河属于北运河水系上游干流河道。
北运河是海河北系四大河流之一,是北京市中部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境内干流总长.3公里。北运河干流分为两段,通州区北关拦河闸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温榆河干流自沙河闸至北关拦河闸,河道全长.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温榆河,曾经对京北的政治、经济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南北沙河在明朝就成为两岸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明朝隆庆六年(公元),朝廷派军士人,疏通了南沙河至通州渡口的公里河道。从此,昌平驻军及守陵、建陵军民的口粮,便由江南经北运河直抵昌平境内。万历年间,为加大南沙河水量,又将小清河引入南沙河。此后,南沙河便成为京北一条水路运输动脉。
然而,近二十年,温榆河两岸人口骤增、企业密集,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注入南北沙河。尤其是北沙河,每到夏季臭气弥漫。南沙河不要说金翅鲤鱼,连螺蛳、河蚌也已濒于绝迹。昔日一脉清流的温榆河,已成为一条污水沟。流域内有个排污口,年排污量占本市总排污量的三分之一。 年月,市委、市政府领导考察了温榆河水域的流量、水质、污染治理等情况,作出了加快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实现水清、岸绿、通航的决策,还原“北京母亲河”秀丽的面貌。
年1月7日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了“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总体规划初步成果;1月日刘淇等市领导视察温榆河,并对规划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市规划委组织、市规划院、市水利局与市政府研究室共同编制完成规划成果。
年月日,市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温榆河进行了视察,并就综合治理温河、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并提出由市规划、水利部门和市政府研究室共同编制该地区的水系整治及用地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中,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规划包括全流域范围;沿线用地规划为沙河水库至北关闸段河道两侧各约1.5公里宽度,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其规划建设本着“蓄泄兼施”的原则,充分利用砂石坑、湖泊、洼地等扩大水面,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消减洪峰,美化环境。按照温榆河的特点,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级落实。同步实施治河与治污,实现温榆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持河道天然风光。温榆河沿线地区结合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功能。
温榆河规划建设目标是通过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扩大水面和沿岸绿化,实现温榆河水清、流畅、岸绿、部分通航,满足城市排洪要求,创建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改善沿河生态和景观,使沿河地区成为城市的旅游休闲和景观带,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通过旧村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环境改善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朝阳区境内,温榆河北起黄港乡沙子营,南至楼梓庄沙窝,全长公里,占温榆河干流总长的%。朝阳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在沿河1.5-2公里宽的范围内,总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涉及黄港、孙河、金盏、楼梓庄4个乡。涉及村庄个,人口人,村庄居住、公建占地面积公顷,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企业占地公顷,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在规划工作中,朝阳区遵循“以水为魂、以绿为体、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突出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充分体现朝阳特色。
谁能介绍一下北京海淀区清河的历史?
清河地区在解放前曾经隶属昌平,名字可能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有关。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公元年,元朝重臣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说他熟悉水利,聪明过人。元世祖就在当时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见元世祖,就当面提出了兴修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
当时的清河两岸频发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尽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意见后,疏通了河道,使水患变水利,为了表达思乡之情,郭守敬就以家乡邢台地区清河县的县名为这条河命名。
年5月设清河镇,年月设清河街道,年3月清河街道单独建制。
年7月日,北京市公布河长制“加强版”,并公示名北京市市级河长名单:杜飞进为清河市级河长。
扩展资料
清河街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地处北五环,北经西三旗通昌平,东与朝阳区奥运村相邻,西部与北京科技中心上地相接,是现在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附近单位:
1、清河毛纺厂、加气混凝土厂、空军研究所等。
2、清河小学、清河中学、清河二十中、北京交通大学清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河小营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3、北京京北医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队清河大队等。
百度百科-清河
温榆河二期古城村拆迁吗
温榆河二期古城村拆迁。
温榆河,古称温榆水、湿余水、温余水。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源。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温榆河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其间又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至北京市通州区通惠河口上游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始为北运河。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温榆河,是北京历史上开发较早的重要河流。作为北运河的航运水源及京城北部的漕运通道,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温榆河历史上不仅是历代王朝的漕运要道,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还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
年代运河断航后,主要以分洪、灌溉为主。主原北沙河上建有著名的十三陵水库,干流始点有沙河水库,为北京市提供灌溉水源。灌溉农田万亩。
折叠编辑本段名称演变
温榆河《水经注》称湿余水,以关沟为正源,《汉书·地理志》记载:"上谷郡,军都,温余水,东至路南入沽(白河)。"《辽史》记载:顺州有温榆河,元代称榆河,又俗称富河。
折叠编辑本段干流概况
温榆河,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原昌平县)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5公里(《通县水利志》称.5公里 ),其间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昌平县水利志》称平方公里 )。
《昌平县水利志》以北沙河为正源,其主流源于八达岭主峰下关沟,东南流经居庸关、南口,出关沟与源于西山的狻猊沟、兴隆口沟、白羊城沟、高崖口沟、柏峪口沟五条大沟的河水汇合后,称北沙河。北沙河东流至沙河镇,与东沙河、南沙河相交汇流后称温榆河,东流至鲁疃村东出境经顺义区(原顺义县)在通州区(原通县)注入北运河。昌平段主河道长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枯季流量年实地观测为4至6立方米每秒。
自昌平区(原昌平县)沙河镇起,先后流经昌平区(原昌平县),朝阳区、顺义区(原顺义县)边界,在徐辛庄镇管头村入通州区境,沿朝阳区与通州区(原通县)边界,流至北关闸入北运河。通州区(原通县)境内长.5公里,堤防长公里,河床均宽米,河底宽-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经徐辛庄、城关镇,有村个,防洪除涝面积2万亩。顺义区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堤防绿化植树2万株。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其支流有小中河、中坝河和坝河。
折叠编辑本段水文特征
温榆河,蔺沟河口以上防洪标准按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立方米/秒;蔺沟河口以下按年一遇设计,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支流
北沙河,古称双塔河。源于昌平西北部山区,上游有虎峪沟、关沟、狻猊峪沟、兴隆口沟、白羊城沟、柏峪口沟、高崖口沟六条大沟,于双塔村西汇合后称北沙河。东流至踩河村又纳入虎峪沟(古称易荆水),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穿京包铁路桥,于十三陵水库下游入东沙河,全部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主河道全长公里,总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干流长约公里,纵坡千分之一,河宽-米,枯季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年实测)。 河上朝宗桥为明代建筑。
东沙河,源于延庆区西二道河山区,上游有三条支沟,即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于十三陵七孔桥上游汇合进入十三陵水库后,经白浮、西沙屯,于沙河镇北朝宗桥下游汇入北沙河,全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十三陵水库下游河长约公里,河宽-米,纵坡千分之一,山川径流量全部被十三陵水库拦蓄,坝下主干河道枯季流量仅有0.5立方米每秒。
南沙河,源头分南、北二支,北支源于海淀区西北部山区的上方寺、龙泉寺一带,南支源于寨口村一带,南、北二支汇于上庄乡西马房村西。下游于老牛湾村入昌平区(原昌平县)境,后入沙河水库,属温榆河水系。全长公里(一说约公里),宽约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一说平方公里)。河上建有上庄闸,蓄水万立方米。沿河有稻香湖天然公园、上方寺、龙泉寺、大石佛、大觉寺、金山寺等名胜古迹。河道纵坡千分之一,枯季流量为2.立方米每秒。
蔺沟河,源于昌平北部山区和怀柔区(原怀柔县)西部山区,上游有牡牛河、白浪河、桃峪口沟、秦屯河、钻子岭沟、西峪沟、八家沟、葫芦河等七条支沟汇流至蔺沟村(一说小东流村)附近,称蔺沟河。向南在前、后蔺沟村附近流入温榆河。小东流村以下主河道长约4公里,整个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一说平方公里),纵坡千分之一点一。枯季流量为2.4立方米每秒。 常年流水。距入温榆河口1.4公里处修建有用于灌溉的三岔口叠梁闸。
孟祖河,源于昌平区(原昌平县)南邵乡凤山东麓,南流经孟祖、百善、马坊等村直入温榆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河道宽-米,纵坡千分之一点四,常年有小基流。
东沙河,位于昌平区(原昌平县)中部。源于延庆区(原延庆县)西二道河乡山区。由德胜口沟、锥石口沟和老君堂沟汇入十三陵水库,以下流经沙屯,于沙河镇会合北沙河入沙河水库,属温榆河支流。全长约公里,河道宽-米,总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
小中河,发源于怀柔区(原怀柔县)孙家史山一带,在二张营村入境,纵贯南北,于小葛渠村出境入温榆河。境内流程.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集排水和扬水灌溉两用的重要河道。小中河以红铜营为界,上游为丘陵地区,下游沿河两岸大部分属低洼地带。未治理前河道弯曲,床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且埝低床浅,汛期洪水泛滥,涝灾频繁。
龙道河,源头为东、西马各庄一带,流经董各庄、罗各庄后东南行,至白辛庄村南入温榆河。流程6.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白浪河,又名沙峪沟,发源于昌平、怀柔两县山区。流经沙峪口后入境。再经良善庄、范各庄、于联庄村出境,西南行汇蔺沟河于昌平南官庄,再转东南至蔺沟村入温榆河。境内流程7.公里,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
西_牛河,又名苏峪沟。发源于怀柔区(原怀柔县)境内,在武各庄北入境。经东、西降州营、板桥,于高丽营出境入昌平蔺沟河,再入温榆河。境内流程.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方氏渠,发源于境内刘各庄、前、后桑园一带。流经西小营、前渠河,在唐自头村南下入温榆河。流程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方氏渠属排水河道,治理前,其上、中游河床较深,下游河床弯曲窄浅,主要排除刘各庄、前、后桑园、豹房等地区的沥水。
月牙河,源头在境内临河村南洼地。经窑坡、后桥、李桥后,于临清村东出境接入通州区(原通县)中坝河,再汇北运河。流程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月牙河河床甚浅,河堤为自然形成,内涝时有发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现已成为排污河道。
引河,年开挖的人工河道。由苏庄起,经南河,从安里和芦各庄村中间穿过后出境,于通州区(原通县)平家疃接入中坝河,再汇北运河。境内流程5.8公里。当时,主要用于引水,引进流量立方米每秒。
中坝河,又称潮白河故道,属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支流,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北部。北起顺义区(原顺义县)界,接潮白引水渠后,南流经大庞村,于城关镇刘庄闸北汇入小中河。中坝河无上源。河道全长9公里,河床均宽米,河底均宽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经徐辛庄、宋庄、城关等地区,有村庄8个,防洪除涝面积近1万亩。沿河两岸绿化植树2万株。在历史上,潮白河一直经中坝河入北运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洪水暴涨,潮白河水于顺义区(原顺义县)苏庄大闸处决口,大闸被冲毁,夺箭杆河道南下,而原河道(即中坝河)废除。因此潮白河故道无上源水而终年干涸。年修建了徐辛庄水库(后于年废除)。年通州区(原通县)组织全县民工开挖潮白引水渠,将潮白河水引入故道。自年以来,因常年干旱,水源不足,中坝河断流。
清河,位于市区北郊,系市区主要排洪河道。水源为沿北旱河汇入的西山泉水或下游山洪以及沿北长河于安河桥汇入的玉泉山水。流经圆明园、清河镇,在立水桥以东入温榆河,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万泉河,温榆河支流清河的支流。位于海淀区境内。始于万泉庄,流经海淀镇西部,与西颐路平行,经北京大学、圆明园、沿清华西路入清华校园,再向北,穿京包铁路汇入清河。河道全长8.5公里,宽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属清河水系。历史上万泉庄一带多泉,泉水汇聚成河,称万泉河。后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泉水中断。年对8.5公里长的河道疏挖、衬砌,修建.7公里的污水截流管线,建3座节制闸,座桥涵,处排灌口,并修建公里滨河路。
小月河,温榆河支流清河的支流。起自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两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长8.4公里。小月河上游为西北土城沟。年全面治理,改道南起学院南路与长河暗渠相接,向北沿土城沟流经黄亭子,向东至祁家豁子再北折入小月河故道,全长.公里。
北旱河,源于香山樱桃沟及玉泉山,经龙门西南而下,流经四王府、娘娘府、青龙桥,于安河桥下注入清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4公里。年四王府至娘娘府一段改道。到卧佛寺、樱桃沟花园必经此河道。沿河名胜古迹有香山公园、曹雪芹故居等。
坝河,位于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温榆河,属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公里,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年后,曾进行4次治理。河道建有蓄水闸7座,一次蓄水量余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4万亩。
北小河,坝河的最大支流。位于北京市东北郊。起自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向东流经朝阳区北部,在三岔河村西入坝河。河道全长.6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原是一条曲折窄浅的季节性河流。年代初,挖渠引清河水并沿河建蓄水闸7座,蓄水能力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