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述往· 天津最早的吹填造地
津门述往:天津最早的吹填造地
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海河工程局在天津成立。天津地处九带祥河下梢,历史上河患频发,而泥沙淤积是顽症之一。开埠以后,海河内河航运繁忙,中外轮船穿梭其间,各国码头遍布两岸。由于海河过分利用,疏于治理,淤积加剧,给航运带来困难。
年直隶总督荣禄上奏朝廷,要求治理海河。后在海河的陈家沟、军粮城、西大沽三个支渠渠口处建闸,使河水涨落差增加1.8尺,冲淤开航,但收效甚微。二十世纪初海河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裁湾疏浚加快进行。
海河裁湾疏浚时,随之而来的大量淤泥需要处理。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后,英、美、法三国强迫清政府划天津城南紫竹林一带为租界,外国轮船驶入海河,天津市的重心渐渐移向海河两岸。
当时,海河两岸满目荒凉,洼地水坑、沼泽淀塘比比皆是,属未开发城外荒地,而租界为了建设的需要,必须填土造地。因此,曾经被视为无用之物的裁弯废土及疏浚河道后的淤泥,成为填坑造地的宝贝。
海河清淤初期,淤泥处理是人挑车载。年,首次采用世界先进的挖泥船进行吹填工程,天津引进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中华号”和“快利号”,在疏浚吹填中居功至伟。年还建立中国第一座泥泵站,续写了利用疏浚泥浆吹填造地的新篇章。当时吹填造地方法有两种:一是吹扬式,挖泥船将疏浚淤泥吸至船舱,然后吹扬到坑塘苇洼处,此法多用于城郊。二是围埝式,此法多用于市区。
据史料记载,现在的河东、河西、和平的大部分低洼地区都是依靠吹填海河泥沙垫高的地面,为建筑地基和开辟市政道路创造了条件。例如吹填于英租界达万立方米,平均垫高1.4米;德租界为万立方米,垫高2.6米。解放前,吹填量占挖泥量的%。因此,疏浚河道与陆地吹填相结合,是海河两岸改造开发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