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形容老井的诗词美句(赞美水井的诗词)
4.洗井节洗井节的传说
水井沙子多怎么处理?
1、深水井里的泥沙清洗非常复杂,耗时耗财。可以用纱布过滤打上来含泥沙的水,再沉淀一下就干净了 2、用潜水泵清洗。在水泵与水管连接的位置加一个三通。上下接口连接水泵与出水管。侧面接口加一个弯头连接一个比弯头直径要小的钢管(方向朝下),变径的水管产生水功率将沉积物冲起来,随着水泵排出井外。如果是深水井就要采用空压机洗井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人要知恩图报吧.,要懂得饮水思源。(2)需要知道,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社会分工后的产物.我们能吃到蔬菜瓜果、米饭包子都是因为农民伯伯的努力耕种。就像我们喝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我们或许付出了把水提上来的力气,但我们能有现成的井水喝,是因为前人已经找到了水源并挖好了水井。
(3)《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一篇记叙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语文教材。作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表达对先人的感谢与敬佩。
扩展资料:
红井
年4月,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参考资料:
形容老井的诗词美句(赞美水井的诗词)
有井的地方就有家园,有人家的地方一定会有井,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最为普遍。想起了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一首古歌《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下地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一口井用以饮水,耕田种粮自食自足,这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生活,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呢?
早年,村庄都有井,一口井滋养方圆几里十几户人家。打井很辛苦,也是个技术活,先要请村里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老人看龙脉,选准水源广盛、水质清甜的地址,再由打井把式带着一帮徒儿徒孙,加班加点劳作,凿挖大半个月才能完工。然后还要经过掏井、洗井、祭井神、安装辘轳等环节,新井才能使用。
每当雄鸡报晓、朝霞满天,村庄的一天是从那眼清亮亮的水井开始的,辘轳声声,井水哗哗,汲水的人开始浇灌干渴的日子,把生活滋润得有滋有味,甜甜美美。
盛唐诗人李贺作《后园凿井歌》有句:
井上辘轳床上转。
水声繁,弦声浅。
辘轳,是一种安装在井上用来绞起汲水桶的器具,床是指安装辘轳的木架,现在这些老用具早已不见了踪迹。辘轳转动起来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宛若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音韵,加之清灵的水声,构成了一首乡村美妙的晨曲。
水井是乡里人的宝贝,做饭、洗衣、浇园,人吃畜饮,鸟雀解渴,须臾离不开它。南朝诗人范云作《咏井诗》赞道:
乃鉴长林时,有浚广庭前。
即源已为浪,因方自成圆。
兼冬积温水,叠暑泌寒泉。
不甘未应竭,既涸断来翾。
诗中的水井被浓阴遮蔽,在广庭中自成圆圆的一口,冒出泠泠清气。隆冬井水温润可人,盛夏老井涌现一汪清凉,甘甜的井水从不枯竭,即使淤积了,简单掏洗一番又是清泉流泻。
南宋诗人陆游更爱家乡的老井。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其书斋称作“老学庵”,近旁有一眼老井,诗人常在井旁读书写作,深得其妙,赋杂言古诗《老学庵井》云:
老学庵北井,六月寒如冰。
大旱不涸雨不增,凛如人以常德称。
日济千人不骄矜,置而不汲渠自澄。
辘轳三丈青丝绳,对之已足凉肺膺。
使我终日卧曲肱,顾谓此井真良朋。
荡除炎歊却尘垢,宜有鬼神来护守。
呜呼泾水一石泥数斗,正使逢时亦何有。
在诗中陆游列举了这口井的种种美德,大旱不干,暴雨不增,暑天清凌,日济千人,久汲清澈,既可解除燠热,又可荡涤尘垢,诗人把它看作一位真正的良朋益友。
村庄里有了一眼石井,就有了万千灵气,有了无限神韵,滋养一道美丽的风景。南宋理学家、诗人刘子翚赞曰:
石井水溅溅,寒莎映碧藓。
雨声添溜急,天影入波圆。
晓汲连山寺,春耕润野田。
杖藜三宴罢,毛发更萧然。
石井水光摇曳,催发井边青碧的莎草和翠绿的苔藓,倒影着艳艳日光和朦胧月影。寺庙的僧侣汲水养佛心,村里的农夫车水润稼禾,诗人杖藜赴宴归来,望上一眼清粼粼的井水,顿觉精神焕发。
村里的井水什么滋味?清呀,清得可以洗涤五脏六腑;甜呀,甜得舌底生津、嗓音清亮;美呀,美得梦里都浸润着那一泓清甜——这是小村的味、家乡的味、乡愁的味!难怪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游张山人园》里说:
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
苏轼见了友人园子里的井水好,回家时还要打上一瓶带着。病中的陆游贪恋井水的清冽,还要夜汲井水煮茶:
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
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
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夜汲井水煮茶》
辘轳架上的咿呀声响,古井水的凛然清寒,早已让久病的诗人肺腑清爽,周身轻惬,归来月也是诗,梅也含情。
古人庭院中的一眼石井常常被高大的梧桐遮蔽着,氤氲出几多情趣几多诗意啊!唐代诗人薛涛是有名的才女,她八九岁即通诗律。其庭院植一苍然古桐,梧桐下荫一幽深老井,其父在院子里歇凉,吟句云: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小薛涛不假思索,朗声对曰: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一时传为美谈,诗意也暗合了她后来曲折的情事、坎坷的身世。唐代诗人司空曙笔下的石井与梧桐又是另一种景象,他吟道:
苔色遍春石,桐阴入寒井。
幽人独汲时,先乐残阳影。
——《石井》
石井边,青苔斑斑,碧桐森森,营造出幽然静寂的意境。隐居之人摇辘轳汲水,一道残阳映照,成为一帧静穆的特写。
小时候,记得村子的高岗上有一口幽深幽深的老井,据说它的年龄比我爷爷的爷爷还要大,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来挑井水吃,“朝汲水花清,暮汲水花冷。”冬日井口升腾起袅袅的热气,夏天井水沁凉沁凉的,打上来可以牛饮一般解暑气,那井水清甜甘醇的风味,就像古诗里所说,“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醒。”
而今,农村家家户户早已通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扭,清冽甘甜的水流哗哗淌出来,既干净卫生,又方便快捷,再不用摇那吱吱扭扭响的辘轳,不用费气力挑井水了。可我依然怀念小时候挑水的情景,“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傍晚洗衣,弄碎一片彩霞。”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意境多么令人回味啊!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洗井节洗井节的传说
书坊早先叫做书林县,在市街边有一家豆腐店,店主姓邝,人们叫他“邝豆腐”。他的店门口有一口水井,泉水多,夏天冰凉,冬天温热,喝进口里,甜甜的,干旱年间也从来不会干枯。 那时候,书林县出了两个蛇精,一公一母,常出来危害人畜,当地人请了法师,把两个蛇精赶跑了,可是它们又跑了回来。有一年八月十五,邝豆腐很早就起来做豆腐,突然听到很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在说话,他觉得很奇怪,那说话声越来越近,他看到两个蛇头人身的家伙,心想:这不是被赶跑的两个蛇精吗?正想看仔细些,朦胧中,只见那两个蛇精把头深深地伸到豆腐店门口的水井里去,好久好久才把头退出来。 这时,天亮了,再过一会儿就有很多人来挑水,邝豆腐知道,那两个蛇精一定是向水井里放了毒,要毒死书林县的人。邝豆腐想了想,从家里拿了一块门板,将门板盖住井口,自己坐在门板上,他不让人家挑水去吃,免得被毒死人。 过了一会,天已大亮,挑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到邝豆腐坐在井口上,就问:“邝豆腐,你怎么把井霸住,不让我们挑水?”邝豆腐说:“这水有毒,今天两个蛇精在井里下了毒,你们不能喝这井的水。”人们听他这一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大家闹哄哄的。有人说“蛇精早被赶跑了,你是看到今天过节,挑水的人多,你没法做豆腐呀?”听人家这样说话,邝豆腐只急得满脸通红,大家看见更以为他是说假话,有的人已动起手来,把邝豆腐从门板上拉下来。 邝豆腐见大家不相信他,便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吵闹,我说这口井有毒,你们不相信,那就让我先喝三口,如果没事,你们再挑吧。”说完从井里吊上一桶水,他伏下身子,把桶里的井水连喝三口。 渐渐地,大家看见,邝豆腐的脸色,由白转红,由红转青,两眼翻出来,倒地没气了。邝豆腐死了,人们知道错怪了他,是他救了满街人的命,所以就把豆腐店改建成一座庙,塑了一个面色铁青,两眼突出,左手握拳,右手拿金锤的邝豆腐金像,把他叫做“神周佛”。后来,每到夏历八月十五这天,书坊人都要把邝豆腐的神像抬出来游街,并且把书坊的每一口井上上下下都清洗干净,放入茶叶是为了解毒,放入小鱼是为一旦有妖怪放毒,那小鱼就会死去,人们也就知道了。扩展资料
浦城有个洗井节,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凡有饮用井水的地方,都要在这一天清洗水井。七月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地面积水少,井水清澈,,故规定七月初七日为洗井节。洗井时,先将井内积水抽干,请人下井将井的四壁和井底杂草、污垢掏洗于净。洗井的费用由饮用此井水之住户筹集。这种洗井习俗已沿袭很久,至今在尚无自来水的村庄,还保持着这一传统习惯。